中文版    English

 

 

 

 

 

联盟首页 | 英国简介 | 联盟章程 | 联盟服务范围 | 联盟实体 | 联盟机构 | 联盟媒体 | 国际会展 | 国际商务 | 中欧论坛 | 历史回顾

伦敦中国建材城 | 百业百店挺进英伦 | 英国AIM市场上市融资 | 英国公众公司  | 伦敦中国商业城

 
联盟服务指南
国际贸易服务
国际会展服务
国际市场服务
国际商务服务
国际金融服务
海外公司注册
知识产权保护
国际人才交流
国际商标注册
英国创意产业

 

 

 

英国在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概念,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策性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1997年布莱尔政府上台后,创设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DCMS),内设“创意产业工作组”(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大力推进创意产业。1998年和2001年,英国文体部两次发表创意产业纲领文件(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提出创意产业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包括: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方面加强机制建设,对文化产品的研发、制作、经销、出口等实施系统性扶持,逐步建立完整的创意产业财务支持系统,包括以奖励投资、成立风险基金、提供贷款及区域财务论坛等作为对创意产业的财务支持。2005年,文体部发布《创意经济计划》(The Creative Economy Program),为创意发展产业建立一个更好的政策框架。2006年又公布《英国创意产业竞争力报告》(《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UK’s Creative Industries》),将创意产业分类为三个产业集群:生产性行业(Production Industries);服务性行业(Service Industries);艺术品及相关技术行业(Arts and Crafts Industries)。经过13年的努力,如今创意产业在英国已成为与金融服务业相媲美的支柱性产业,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创意产品生产国。

二、创意产业现状及其对GDP的贡献
英国创意产业具体包括出版、电视和广播、电影和录像、电玩、时尚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设计、音乐、广告、建筑、表演艺术、艺术和古玩、工艺等13个子行业,是英国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产业。据2011年12月英国文体部公布的最新数据(Creative Industries Economic Estimate - February 2011),2009年创意产业产值363亿英镑,占当年GDP增加值(GVA)的2.89% ,较上年度的2.82%保持了增长,细分行业中出版业对GDP贡献最大、达0.92%。英国创意产业就业人数为150万,占全部就业人口的5.14%,较上年度的144万人和4.99%均保持了增长;创意产业年出口额占英国服务业出口额的10.6%,其中出版业和电视广播业出口额分别占英国服务业出口总额的3.1% 和 2.6%。2011年英国创意企业总数约有106,700 家,占全英在册企业总数的5.13%。
英国音乐产业2009年产值约40.7亿英镑,贡献了英国GDP的0.32%。就音乐销量而言,英国是世界第三大市场;以音乐产量而言,英国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占全球音乐产业的15%。
英国有超过2000家唱片公司,1000位专业音乐制作人,录音室超过300家,英国音乐人工会比英国煤矿工人工会规模还要大。英国也是世界级音乐节的所在地,例如格林德波恩歌剧音乐节(Glyndebourne)、格拉斯顿伯里当代表演艺术节(Glastonbury)。英国也是世界知名音乐家巡回演出的必经之地。
英国的表演艺术享誉全球,表演活动包括剧场、单人喜剧(stand-up comedy)、交响乐团、歌剧、舞蹈、嘉年华会与马戏团。英国约有600个表演艺术节,如爱丁堡艺术节(Edinburgh Festival)与诺丁山嘉年华(Noting Hill Carnival)。英国国家歌剧院与芭蕾舞团名扬四海。过去15年来,英国大兴土木建造新颖的表演艺术场馆与设施,目前也开始此方面的技术输出。
英国在电视和广播节目制作以及数码电视和动画方面享有优势。英国电视和广播产业2009年产值约为52.6亿英镑,贡献了英国GDP的0.42%。英国有600个电视频道,每年制播2.7万小时的节目内容,且大多销售海外。英国在电视节目模式的发展上领导全球,就节目模式时数输出而言,占全球市场的53%。英国是拥有最先进数码电视市场的国家之一。
2009年度,英国电影工业产值约为30亿英镑,贡献了英国GDP的0.24%。英国有100多家电影工作室,在独立制作、商业巨片、动漫、剧情片与纪录片等方面都有优异的表现,是世界一流的电影制作中心,伦敦是全球第三大最繁忙的电影摄制中心。
英国设计行业包括多个领域,例如品牌、包装、商业性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时尚、建筑、多媒体以及手工艺,拥有超过4000家商业设计咨询公司以及很多自由设计师。2009年度,英国设计行业产值约为19.1亿英镑,贡献了英国GDP的0.15%。
英国拥有庞大且多元的出版工业,每年出版的新书超过10万本。就产值而言,英国出版产业2009年度产值超过115.6亿英镑,贡献了英国GDP的0.92%。
英国广告产业以其创新力与原创性享誉全球。英语让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广告中心,与美国争逐世界领导的地位。英国广告产业2009年度产值超过59.9亿英镑,贡献了英国GDP的0.48%。全球超过三分之二的广告公司都以伦敦作为欧洲总部的据点。英国有13200家广告公司,英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完善的整合媒体中心,目前也正在进行许多最先进的数字广告研究。在过去25年间,英国广告公司制作出许多世界上最著名、最富创新精神的广告,因此赢得许多全球知名奖项。
英国电玩游戏产业2009年度产值超过4亿英镑,贡献了英国GDP的0.03%。英国动漫界在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故事短片、动漫设计与短篇动漫等方面,享有国际赞扬。 建筑业也是英国最重要的创意产业之一。2009年产值超过32.9亿英镑,贡献了英国GDP的0.26%。

三、与中国的合作现状
英国创意产业正在通过一个个创新产品,全方位融入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英创意产业合作的典型案例,如英国领先的设计集团与中国最大的铁道车辆制造商四方机车厂为期8年的合作,该集团协助四方机车厂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设计,支持四方机车厂向海外拓展。这种成功合作为帮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中国产品与国际接轨提供了经典范例,展示出广阔前景。英国创意产业的原创灵感与专业能力与中国品牌走向国际的雄心是21世纪中英两国合作的坚实基础。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英国馆举办的创意产业系列项目也为英国创意产业与中国同业分享各种原创构思提供了很好的样本。2011年度英国时尚业和工业设计产业也与中国深圳等城市开启了更加广泛的合作探索。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大力地推进“创新工程”和文化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是其中的重要方面。而英国在创意产业方面具有很多传统优势,出口与对外合作需求强劲。因此,抓住当前机遇,努力促进中英两国积极开展更多的同业合作、并购、贸易,对创造商机、促进中英务实合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创意产业 人才培养 英国经验

2008年9月,伴随着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许多传统支柱性产业如房地产、汽车、外贸等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中,而文化创意产业却因为在动漫、影视、娱乐等方面蕴藏的巨大商业价值愈发凸显,被诸多专家视作是率先“驱散经济严冬”的新兴经济板块。

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43.41亿元,同比增长30.48%,加上国产电影的海外销售收入和全国各电影频道播放广告收入,2008年电影综合效益拿下了创纪录的84.33亿元,中国首次挤进了全球票房前10名。与此同时,动漫游戏产业在2008年增长了97%,翻了近一番。 尽管全球经济黯淡,但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2008年的网络游戏、影视文化等文化创意产业增长速度却逆势而上,分别保持了19%、20%、22%的增长,远远超过经济增速。

一、有关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划分

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最早源于英国。1993年,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英国在《创造性的未来》一文中,首次将“创造性”提到国家政策的高度。随后,面临大选的英国工党,出于刺激经济及吸引选民注意的考虑,提出了“推动创意经济,革新文化政策”的口号,这一提法为工党赢得广泛认同;1997年布莱尔首相执政后随即成立了由本人担任主席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并在1998年发布的第一份研究报告中,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应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 ”,并依据这一界定,将休闲游戏软件、电视与广播、出版、表演艺术、音乐、电影与录音带、时尚设计、工艺、广告、建筑、时装设计、软件、古董等13个行业归为创意产业。随后新加坡、香港、日本等地纷纷效仿,相继出台了自己的创意产业研究报告。

虽然目前世界各国基于各自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创意产业做了不同的划分与理解,但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是通常所指的文化及相关行业;二是与通讯和网络相关的软件、游戏、动漫等内容产业;三是与传统产业相关的各类设计、咨询策划等产业,包括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和会展策划等内容。

二、我国目前创意人才匮乏的现状分析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创意产业起步较晚,在90年代后期才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虽然作为新兴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体制制约和当前激烈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与发达国家间仍有不小的距离。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有专家指出,目前全世界每天创造的文化创意产业规模高达220亿美元;但中国2008年的创意产业总量仅为7600亿人民币;尽管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2008年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从总体来讲比例依然很小。中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在GDP中不足3%,而在美国,这一比例是25%,英国是17%,日本是16%。 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创意产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1978年以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事业得到巨大发展,基本形成了音乐、美术、戏剧、广播影视、舞蹈、艺术设计(工艺美术)六大门类,艺术类专业一度发展到48个,1998年新专业目录调整为20种。独立建制的艺术院校由20世纪50年代的不足20余所,发展到现在的31所,综合大学的各类艺术学科应运而生,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艺术类专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与1999年来全国高等院校的扩招有关,也与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旺盛需求有关。面对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国家制定了扩大招生规模等一系列政策,一些综合大学、师范类大学、多科大学或单科大学相继成立二级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影视学院、设计学院、动画学院等或设立相关学科专业。据不完全估计,目前全国1683所普通高校80%以上设立了艺术类专业,而且大多集中在实用艺术领域,招生数量增长惊人。从全国31所独立艺术院校的本专科在校生人数来看,1996年只有18457人,2003年达到82,177人,增长了4.7倍,而到了2005年达到163,266人,增长了8.8倍。

然而在这一组辉煌数字的背后,我国创意教育却凸显出诸多问题,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艺术教育学科体系、培养模式与课程内容的相对滞后,使文化艺术就业市场呈现出一种怪现象:一方面是伴随着艺术类高校不断扩招,每年有更多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另一方面企业却总是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创意企业人才匮乏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创意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首先体现在数量上,发达国家创意产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往往在总就业人数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在美国纽约,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12%;在伦敦是14%;而在东京,这一比例更高达15%。相比之下,我国的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非常小,在总的就业人口中所占比例不过千分之一 。

其次创意人才结构上的失衡,制约了创意产业的发展。比如传媒行业发展比较早,目前人才已经相对饱和。而新兴的如动漫和游戏行业,人才就比较缺乏, 2010年的世博会需要相当多的创意人才,而目前多媒体设计人才的缺口竟高达8万余人;而相对于中低端技术类人才,创意产业所需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十分紧缺,呈现出“企鹅式”的人才结构。以动漫业为例,我国动漫业目前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原创型人才少。目前国内动漫市场上90%是欧美日韩的作品,消费者对国内动画片的需求远大于供给。与这种需求相矛盾的是,中国包括美编在内的专业动漫设计制作人员只有不到3000人,而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量是60万 。目前,虽然全国已有170多家高校设立了动漫专业。但这些院系的培养方向大多是动漫技术方面,极少有动漫创意人才和营销人才;而大部分从事动漫业的人都是从动漫“发烧友”成长起来的,整体的专业素质较低。创造型人才的匮乏,加上缺乏完整的产业链,使我国大多数的动漫企业都沦为“代工”企业,成为欧美日韩等国的加工厂,甚至在动漫业扮演着“世界动画加工车间”的角色。而这一现象在诸多创意行业内都普遍存在。

三、英国创意产业经验对我国培养创意人才的启示

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中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财富,并以5%的速度递增,而英国为12%,2005年英国境内通过登记注册的创意产业有12.1万家,约占英国注册公司总数的7.4%。英国创意产业的年增长率为6%以上,平均年增长率为8%,同期英国整体经济的平均年增长率仅为2.8%。十年间,英国整体经济增长了70%,而创意产业增长了93%。从1997—2005年间,英国已培育12万多家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相关的就业人员占英国就业人口的一半 。发展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英国推动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率的有效策略。此外,以英国伦敦为代表的几大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创意城市”的典型,创意产业有力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作为世界范围内最早倡导“创意产业”理念的国家,英国在诸多方面的发展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1、要尽快建设创意产业的相关学科及专业

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认为,创意作为一项产业,对于创意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创意人才应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素养。但目前创意人才培养中的最大问题在于创意还没有进入学科目录,而是分散在各学科门类下。应当尽快申请进入学科目录,形成以创意类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金融学、文化学、传播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辅助发展的学科体系,为创意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不同地区和院校可以根据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色和资源优势的学科专业目录。

2、整合不同层级的多元教育资源

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是一整套围绕着文化产品的策划、生产、传播、消费而建构起来的工业化和商业化运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创意人员、制作人员、经纪人、营销人员、管理人员等。而每一种人才的培养都应各有其特殊的方式,如创意人员的培养一定要激发其求异性思维,制作人员要强化其专门的技能训练,管理人员则要建立一套像MBA那样的培养体系,因而不同的培养目标应选用不同的培养体系和标准。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既需要划分出不同的教育层次,又要非常明晰地确立自己的学科界限。 

从美国、日本、韩国等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国家来看,不同层级的教育资源,满足了创意产业多方面的人才需求。以英国为例,作为世界范围内创意产业的“始作俑者”,英国在创意教育方面的实力首屈一指,伯明翰艺那术设计学院、格拉斯哥艺术学校、东伦敦大学、爱丁堡艺术学院、肯特艺术与设计学院、伦敦学院、利兹城市大学、雷文斯本设计与传播学院、威尔士大学等学院都相继开设了创意类专业,而在全英范围内开设的创意类专业学位课程高达37000多个,其中艺术设计类课程占了很大比例,而且层次多样,分为职业课程、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

就我国目前创意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来说,除了高等院校应当承担起专业化和批量化培养创意人才的责任外,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和创意企业也可以针对在职人员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以提高这些人员的从业技能。譬如伴随上海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创意人才短缺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上海市劳动部门启动了“创意型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创意人才的培养。此项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为广告业、建筑业、数码媒体业、工艺品产业、文化产业和设计业6大行业中从事创意工作的人员,培训项目初定为视觉设计、工业设计、空间环境涉及、传统及现代工艺设计、数码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和建筑设计7大类专业,共涉及近40个具体职业工种。劳动部门计划将人才培养的重点落在创新思维、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设计的能力,将艺术设计转化为产品的能力等上面 。据了解,劳动部门还在抓紧创意型设计人才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将大规模引进境外著名培训机构项目,如美国的工业造型设计项目、意大利的公共艺术设计项目等,借“外脑“培养本土创意型人才。

而就各类型的创意企业而言,由于与市场直接接轨,更能有的放矢地展开各种类型的培训工作。伴随着WTO形势下我国创意产业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内的创意企业可以借鉴国外创意集团先进的用人机制和成熟的管理模式;在这方面媒介企业因为进入市场较早,在员工培训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思路,像是南方报业集团早在2002就与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共建MBA实习基地,后来又与中山大学签订互建协议,为集团内部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储备力量,推动报业集团多品牌战略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3、政府政策层面对创意产业发展的有力推动

在英国创意产业迅猛发展的势头背后,政府政策的积极推动力量不容忽视,英国的创意产业政策被认为是目前国际上产业架构最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概括来说,英国政府的推进措施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政府就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方面加强机制建设,对创意文化产品,从研发、制作、销售到出口,实施全方位的系统性扶持。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文件,通过出口推广、教育及技能培训、协助融资、税收减免及开放规则,保护知识产权和容许每个地区保留本地文化发展的自主权等政策,大力推动创意产业。

其次,政府重视创新环境的营造和创意人才的培养。英国的教育注重创新,从小学到大学为年轻人提供良好的氛围,鼓励他们创新。并且英国孕育了一种“尖锐的”和“个人主义的”文化,这些文化的交融创造了创意的大熔炉,帮助开拓创新的视野,为英国的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一流人才 。政府重视创意人才的教育、技能和训练,建立了培养创意人才的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研究机构网络,同时,成立研究成果转化团队、技能和企业家训练团队,以推动新的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和创意人才的培养。

第三,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财政援助。创意产业的性质和特点不同于传统行业,从业人员多为中小型企业,甚至是以个人工作室的方式存在,资金是中小型创意企业创办与发展的关键。英国在面临国内创业环境中金融及投资问题时,英国政府协同金融界和有潜力的民间投资者为他们提供赞助,逐步推动强大的创意工业资金支持系统。目前英国对创意企业或个人的资金扶持主要采用两种措施:一是提供信息支撑,为企业提供各地创意资金支持的相关机构;二是通过英国科学、技术及艺术基金会为具有创新点子的个人提供发展资金等。譬如英国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和相关机构取得联系,告知自己的创意、概念、想法,通常这些机构会有专家委员会,审核他们的概念是否可行,还有哪些有待修改的地方,一旦通过审核,该机构就会给学生一笔资金,并提供一位营销专家、法律专家、会计专家和人力资源专家,帮助学生创业 。当然,其他人士如果想要从事创意产业,也同样有很多机会表达自己的创意、想法,从而获得帮助。这些项目能更有效地整合资源,并且用在真正有潜力的人士身上。

西方发达国家“政策为产业开路”的发展策略对我们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性,目前在创意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相关的优惠政策也吸引着创意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北京市政府明确表示:“我们欢迎艺术北漂带着自己的灵感和创意来北京发展,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会给他们很大的空间。”目前北京的创意产业产值已经突破了900亿元,创意产业将成为下一步的发展重点,它更多地体现的是市民的精神需求和消费需求,对艺术北漂一族来说将是很好的机遇。政府不仅表示了欢迎的姿态,而且还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为艺术北漂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例如降低投资门槛,完善知识产权等法规政策,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等,对创意产业给予引导和完善,让艺术北漂尽可能地发挥出他们头脑中的灵感和创意 。另外,北京将继续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在资金上对创意人才倾斜,制定奖励政策和措施,让人才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为北京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人才保障。

4、跨国交流熟悉国际创意产业市场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用公共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英国创意产业强大的原因之一就是英国政府鼎力支持,积极促进创意企业与其国际级的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早在2002年,英国就在上海举办“创意英国活动”,其中的重头戏是英国艺术教育展,17所英国艺术院校参展。最近几年,英国更是加大推广力度,2006年12月,伦敦艺术大学北京创意产业中心正式启动,开展由英国政府资助、伦敦艺术大学负责组织实施的“世界创意之都”项目。考虑到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发展迅速,并具有良好的政策及宏观环境,对创意人才、企业、资本形成独特的吸引力,发展空间相当大,该中心将北京作为“世界创意之都”的第一站 。北京中心设立在北京市东城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内的歌华大厦。该中心将成为综合性的创意产业中心,在中英创意企业交流、创意人才培养、创意产业咨询、产品设计、合作研究、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工作。通过这些方面的工作,将有效辅助中国创意公司的全球发展,培育企业信心,去更加自信地面对国际化的挑战。

这一合作模式对于国内诸多创意机构都有很强启示,在发展过程中了解国际创意产业市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积累人才培养以及创意产业各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能够以最节省的成本熟悉国际创意产业的运作规则,为未来的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机制

怎样培养新型创意人才?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认为,新媒体艺术学科本身就是交叉,是艺术、技术和文化的交叉,主要侧重于应用。它强调创意和创新,培养技能型、管理型和创新型人才。创意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功底,创造出中国特色和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东西。

从英国开办创意类专业的院校来看,各类院校虽然自身特点及优势各不相同,但大多呈现出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自由的创新理念与产业化的并重。以英国最大的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为例,授课教师很少在课堂上“长篇大论”,而是不定期的布置作业,然后让全班集体展示、交流作品,并且进行点评,而作业题目有时只有一个字,留给学生很大思考空间。在灵活开展多种教学方式的同时,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还以讲座、商业研究项目等多种方式与业界保持着密切联系。在这里,有一半左右的教师是访问讲师,他们是全职的艺术家、设计师、演员、评论家或者艺术理论家,形成创意产业学界与业界的优势互补 。而在伦敦服装学院,各专业的教学都与产业息息相关,从舞台设计、电影道具设计到化妆品化学成分研究,学校里每一个实验室、车间、模具间里的学生作品,明天就可能深刻地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变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本科期间,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承接商业项目,在实战中掌握各种技能。老师会根据学生在商业项目中体现出来的能力打分,比如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参与adidas的项目,在项目中他们要和该公司的市场、产品研发等部门保持密切沟通,最后的设计成果也要经过公司认可。经过三年的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各种技能,也懂得了市场的规律和客户需求的重要性,他们的设计作品紧密切合客户需求,对成本、竞争对手、时间、可用性、可持续性等都有全面的考虑,学生处于近乎实战的能力和状态,一到企业,马上就能进入角色。

而反观国内的创意教育,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纷纷设立与创意设计、策划等相关的应用型专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但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创意人才却并不多。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多以应试教育为主,不太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太重视实践,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被企业抱怨为“没有创意”、“欠缺市场经验”。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目前高校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多达40多个,涉及动画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多方面,但大多是闭门造车。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又缺乏到设计机构进行锻炼的时间和途径,在产学研脱节环境下培养的学生,必然与现实产业环境下需要的创意人才严重脱节。

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早在包豪斯时期就提出:“艺术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把‘教室’改为‘车间’的创举”,在工业发达国家早已成为定论。但是恰恰是这一点,成为我国艺术教育的薄弱环节。创意教育最不同于其他教育特征的就是“创造”,如果没有合理的教育系统,没有实施的操作空间,创意只能是停留在纸面。 作为高等院校,应当充分利用创意机构已有的人才和品牌效应,以已经建成的创意园区为课堂,以专业特色为目标,加速创意人才的专业化培养。

以创意设计类人才的培养为例,目前北京市认定了首批10个创意产业集聚区: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北京798艺术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和中关村软件园等。上海市认定了18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他重点地区与省市都有自己的创意园区。在这样的创意园区里都活跃着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创意设计人才,与学校的教师相比,这类社会化的设计机构对设计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进入这类设计机构实习和深造的学生水平提高得也更快 。专家认为,上海可以借鉴国外创意产业的培训方法,由中介机构牵头,把这些社会化设计机构的CEO、艺术总监组织起来,担任培训师资,实现资源共享,在本市50个已建成的创意集聚区内开设没有围墙的课堂,定期组织相关专业的青年设计人员或高校师资,进行培训。并让受训者进入这些CEO、艺术总监的工作室实习或深造,由这些校园外的师资手把手地孵化人才。 

这种培训方法对高校学生和创意机构而言,是双赢策略。高校师资有了产学研结合的环境,可以及时将最新的原创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段引进课堂,教书育人更切合市场需要;学生有了更多的实践和聆听智慧的机会;也便于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储备新生力量。

“蒲公英”---英国馆让中国人看到了充满创意和创造力的英国,而英国也正将创意的种子播撒向中国大地。一系列英国创意产业活动已相继在上海拉开了序幕。活动覆盖了广告设计,音乐和媒体等方面的内容,展示英国创意产业的优势,也带来了中英合作的契机。


"蒲公英"——英国馆

英国驻上海总领事艾琳女士在描述英国创意产业系列活动时谈到“无论是在英国还是海外,许多领域的企业都对英国的创意产品和服务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认识到想像力和超高的专业水准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竞争力以及全面的商业成功。希望这一系列的创意产业活动可以增进中英创意产业的相互了解,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这次创意产业月的主要活动包括:

英国创意产业研讨会

IPA (英国广告从业者协会) 联合UKTI(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贸易投资总署)将于5月举行两场英国创意产业研讨会:“英国广告从业者协会创意广告作品大会”(5.18)和“播下创意合作的种子-帮助中国的品牌走向全球” (5.20) 这两次会议集结了英国广告业界大师们,介绍英国广告业的发展和最新趋势,并探讨英国广告代理商如何扮演创意先锋的角色,帮助中国的品牌企业走向全球。

“志奋领”杰出人才交流会

该活动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主办,于5月20日在英国馆举行。参加此次活动的60名“志奋领”校友都是曾获得该奖学金赴英国留学的中国媒体界杰出人士。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制作部部长将以 “如何激发团队的创意灵感”和“创意人才管理”为题做演讲,并与“志奋领”校友们交流讨论。

“灵感源自英国”主题创意大赛

此次活动邀请所有喜欢英国文化的民间创意高手以英国当红乐队基恩(Keane)的经典曲目《人人都在改变》这首歌为灵感源头,一起发掘无限的创意才能,尝试用歌曲、动画或者其他艺术原创作品来诠释“蒲公英”的意义。

历时5周的大赛已进入尾声,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超过500份平面作品和30份音频视频作品。经过迷你站用户的投票和特殊委员会的评审共同决定后,获奖者名单将于20日“志奋领”杰出人才交流会上宣布并举行颁奖典礼。获奖者将得到丰厚的奖品,得奖作品也将获得英国馆大力推广的机会。更多信息请参照:


英国有着全球最有影响力同时也是最成功的创意产业。就GDP 的比例而言,英国有着全球最大的创意产业。2007 年占英国总附加值的6.2%, 创意服务出口净额达166 亿英镑。在英国,创意经济占到总就业人口的7%以上。据估计有15.74 万个企业,就业人数200 万左右。

英国是世界许多创意产业的首选落脚地,来自全球各地的创意企业都在这里“开炉起灶”。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到此学习、工作乃至寻找合作机会,成为变革催化剂。

英国的创意先锋和创业者们继续保持其世界领先地位,例如天才明星服装设计师斯戴拉·麦卡尼(Stella McCartney)、建筑设计国际大师 诺曼·福斯特 (Norman Foster) 、著名导演丹尼·博伊尔 (Danny Boyle)、《哈利·波特》作者 J.K. 罗琳 (J.K. Rowling) 和好莱坞影星丹尼尔·克雷格(Daniel Craig),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一直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用公共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英国创意产业强大的原因之一就是英国政府鼎力支持,积极促进创意企业与其国际级的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早在2002年,英国就在上海举办“创意英国活动”,其中的重头戏是英国艺术教育展,17所英国艺术院校参展。最近几年,英国更是加大推广力度,2006年12月,伦敦艺术大学北京创意产业中心正式启动,开展由英国政府资助、伦敦艺术大学负责组织实施的“世界创意之都”项目。考虑到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发展迅速,并具有良好的政策及宏观环境,对创意人才、企业、资本形成独特的吸引力,发展空间相当大,该中心将北京作为“世界创意之都”的第一站 。北京中心设立在北京市东城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内的歌华大厦。该中心将成为综合性的创意产业中心,在中英创意企业交流、创意人才培养、创意产业咨询、产品设计、合作研究、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工作。通过这些方面的工作,将有效辅助中国创意公司的全球发展,培育企业信心,去更加自信地面对国际化的挑战。

这一合作模式对于国内诸多创意机构都有很强启示,在发展过程中了解国际创意产业市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积累人才培养以及创意产业各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能够以最节省的成本熟悉国际创意产业的运作规则,为未来的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怎样培养新型创意人才?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认为,新媒体艺术学科本身就是交叉,是艺术、技术和文化的交叉,主要侧重于应用。它强调创意和创新,培养技能型、管理型和创新型人才。创意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功底,创造出中国特色和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东西。

从英国开办创意类专业的院校来看,各类院校虽然自身特点及优势各不相同,但大多呈现出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自由的创新理念与产业化的并重。以英国最大的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为例,授课教师很少在课堂上“长篇大论”,而是不定期的布置作业,然后让全班集体展示、交流作品,并且进行点评,而作业题目有时只有一个字,留给学生很大思考空间。在灵活开展多种教学方式的同时,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还以讲座、商业研究项目等多种方式与业界保持着密切联系。在这里,有一半左右的教师是访问讲师,他们是全职的艺术家、设计师、演员、评论家或者艺术理论家,形成创意产业学界与业界的优势互补 。而在伦敦服装学院,各专业的教学都与产业息息相关,从舞台设计、电影道具设计到化妆品化学成分研究,学校里每一个实验室、车间、模具间里的学生作品,明天就可能深刻地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变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本科期间,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承接商业项目,在实战中掌握各种技能。老师会根据学生在商业项目中体现出来的能力打分,比如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参与adidas的项目,在项目中他们要和该公司的市场、产品研发等部门保持密切沟通,最后的设计成果也要经过公司认可。经过三年的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各种技能,也懂得了市场的规律和客户需求的重要性,他们的设计作品紧密切合客户需求,对成本、竞争对手、时间、可用性、可持续性等都有全面的考虑,学生处于近乎实战的能力和状态,一到企业,马上就能进入角色。

而反观国内的创意教育,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纷纷设立与创意设计、策划等相关的应用型专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但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创意人才却并不多。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多以应试教育为主,不太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太重视实践,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被企业抱怨为“没有创意”、“欠缺市场经验”。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目前高校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多达40多个,涉及动画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多方面,但大多是闭门造车。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又缺乏到设计机构进行锻炼的时间和途径,在产学研脱节环境下培养的学生,必然与现实产业环境下需要的创意人才严重脱节。

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早在包豪斯时期就提出:“艺术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把‘教室’改为‘车间’的创举”,在工业发达国家早已成为定论。但是恰恰是这一点,成为我国艺术教育的薄弱环节。创意教育最不同于其他教育特征的就是“创造”,如果没有合理的教育系统,没有实施的操作空间,创意只能是停留在纸面。 作为高等院校,应当充分利用创意机构已有的人才和品牌效应,以已经建成的创意园区为课堂,以专业特色为目标,加速创意人才的专业化培养。

以创意设计类人才的培养为例,目前北京市认定了首批10个创意产业集聚区: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北京798艺术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和中关村软件园等。上海市认定了18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他重点地区与省市都有自己的创意园区。在这样的创意园区里都活跃着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创意设计人才,与学校的教师相比,这类社会化的设计机构对设计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进入这类设计机构实习和深造的学生水平提高得也更快 。专家认为,上海可以借鉴国外创意产业的培训方法,由中介机构牵头,把这些社会化设计机构的CEO、艺术总监组织起来,担任培训师资,实现资源共享,在本市50个已建成的创意集聚区内开设没有围墙的课堂,定期组织相关专业的青年设计人员或高校师资,进行培训。并让受训者进入这些CEO、艺术总监的工作室实习或深造,由这些校园外的师资手把手地孵化人才。 

这种培训方法对高校学生和创意机构而言,是双赢策略。高校师资有了产学研结合的环境,可以及时将最新的原创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段引进课堂,教书育人更切合市场需要;学生有了更多的实践和聆听智慧的机会;也便于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储备新生力量。

 

 

 站点导航 | 相关网站 | 招聘信息
伦敦地址:Chilterns Middle Hill Englesfield Green Surrey TW 20 OJJ
电话:+441784 473298  传真:+441784 470265   E-mail: ipouk@sina.com
英国政府注册ID号:005930 驻中国广州外资代表处注册ID号:企外粤穗驻字第5275590 
粤ICP备05138229号
 
 
 
揭阳网站建设 | www.26li.com